毛文龙已经是武将的尽头,除了晋爵,基本上是升无可升。



但明朝后期,武将想封爵是非常困难,别说什么公、侯,就是伯爵,也没有几个。



李成梁的军功大不大,送了多少礼,熬了多少年,才得了个伯爵,还不是世袭的。



相对于别的皇帝,崇祯对于封赏就更加吝啬,尽是虚的,很少给予实惠的东西。



不仅仅是吝啬,简直是刻薄、冷血,只因为怀疑,卢象升英勇战死后,竟然三年不得恤。



与卢象升遭遇相近的还有孙传庭,战死后由于尸骨无存,再加上有传言称他还活着,崇祯帝到死都没有给予封赠。



崇祯自挂东南枝,只有一个王承恩陪着,真正地做到了孤家寡人的境界。而凄惨的结局,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收复金州、南关大捷之后,朝堂上对于毛文龙和东江镇的攻击大大减弱。



什么糜费粮饷,什么牵制无功,在辉煌的战绩面前都烟消云散。要攻讦的也只剩下东江镇僻处海外,毛文龙跋扈难制了。



而这也是崇祯的心病,一个帝王,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允许军阀的存在的。



对于边镇武将的控制,一直是皇帝关心和重视的,这也是以文制武的根缘所在。文官造反,基本上不可能;武将,则完全不同。



但说到底,毛文龙率领的东江军给崇祯脸上增光添彩了。



不是说先有明君,再有良臣嘛!登基之后,捷报频传,对建虏的战事现出曙光,不正说明自己是有道明君、英明神武?



崇祯口述完圣旨,收拾了激荡的心情,思索了半晌,缓缓说道:“东江镇的粮饷,还是恢复,由朝廷和登莱共同承担,不能交给蓟辽督师。”



王承恩对此也是赞同,躬身道:“皇爷明鉴。奴婢以为,粮饷可由东江镇自行解决一半,剩下的再由朝廷和登莱筹集。”



崇祯微微颌首,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又能省下不少钱财。



断绝粮饷,全部由东江镇自己解决困难,崇祯担心东江镇因此而与朝廷更加地离心离德。但要全出,朝廷财政又很困难。



至于袁崇焕所提出的每年四百八十万两辽饷,把东江镇的也包括在内,崇祯认为达不到省钱的目的。



从四百八十万两中先拿出一百余万两作为东江镇的军饷,但只给一半,也就是五十余万,其余的可就省下了。



这是崇祯打的小算盘,所以,才没同意袁崇焕的上奏。



同时,东江军这两年的战绩,也让崇祯的心理产生了些许的变化。



袁督师“五年平辽”的大志向确实让崇祯激动兴奋了好长时间,但他也有冷静下来的时候。



如果没有东江军的屡获大捷,心理上的变化可能还会来得慢一些,晚一些。



可恰恰相反,一个是他砸锅卖铁地支持,却没有什么效果。另一个在艰难环境中,却屡次报捷,送来大量的建虏首级。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崇祯开始衡量投入产出是否合算,对于袁崇焕的能力也生出了怀疑。关键的是,袁崇焕要的钱太多了。



按照目前朝廷财政的状况,明后年就不得不再加派辽饷,每亩至少三厘,才能勉强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章节目录

逆天换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样样稀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样样稀松并收藏逆天换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