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公斤到4吨?”



常浩南下意识朝着高悬于半空中的“炮管”瞄了一眼:



“从工程上讲,负载质量降低一个数量级,如果其它条件不变,那么对于爆轰能量的需求可以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左右……再考虑到弹射器所要达到的最终速度远远低于炮弹,那么单就供能模块而言,应该可以做到比这门电磁炮更小,大概可以……”



他左顾右盼地看了看四周,似乎是在寻找一个比较直观的参照物。



最后指了指远处停着的一辆10轮重型卡车:



“设计得当的话,大概可以集成到跟那个类似大小的卡车上面……当然这只是个类比,普通轮式底盘肯定无法承载4吨飞机弹射产生的反作用力,也没地方安装足够长的弹射导轨,0.4吨的倒是可以照量一下。”



这个答案显然已经超出了马明伟此前最乐观的估计,以至于几乎不假思索地自言自语道:



“这么小的话……或许可以把应用范围扩展到陆军?”



其实刚一开始的时候,常浩南还有点迷糊。



但听到现在,再怎么样也该回过味来了。



0.4吨到4吨的重量范围,再加上又是海军又是陆军的,那似乎就只剩下一种符合条件的可能性了。



“马院士是想要弹射中等体量的无人机?”



马明伟先是一愣,旋即露出一个“竟然让你小子给猜出来了”的笑容:



“更准确地讲,是想要连续弹射大批次无人机。”



说完之后,或许是担心常浩南仍然意识不到自己这个计划的规模,又跟着补充了一句:



“就比如,在几分钟内发射20-30架,形成一个具备多机协调和分布式控制能力的半自主作战集群……”



其实真要说起来,常浩南在无线通信和远程控制领域也做出过不少成果,但无论是分布式指挥网络还是中低轨道中继通信星座,都属于这个领域中的“基础设施”。



而具体到无人机本身,对于前期的他来说太困难,后期又太简单,所以并没有真的介入过。



相当于修了一条高速公路,但没怎么关注过路上跑的是什么车。



现在突然听到对方提出的设想,竟然破天荒地有了一种“我们的国防工业竟然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了吗?”的惊喜感。



旁边的马明伟则没注意到这些。



见常浩南表情怪异又迟迟不语,还以为后者是在疑惑于他为什么要剑走偏锋地选择尚不成熟的等离子体发电技术,于是解释道:



“以传统电储能器件作为能量源的电磁弹射在短时间内可以满足一分钟4-5个弹射循环的工作频率,但因为储能原理的限制很难长期维持,大概十几个循环之后就会逐渐慢下来……这对于大型飞机来说当然无所谓,地勤又不是超人,本来也不可能一直维持12-15秒准备好一次弹射的效率,但中小型无人机在放飞之前没什么好准备的,出动频率基本完全取决于弹射器。”



“至于蒸汽弹射更是连上限都摸不到,实际操作中能达到每45秒弹射一架都不太容易,更何况上级已经不准备在蒸汽弹射上面进一步投入资源了,后勤和装备部门也不会愿意同时维持两套原理完全不同的同类装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十月廿二并收藏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章节